English

深化粮食生产购销体制改革

1998-01-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柏园负责的1995年度一般项目《确保粮食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其阶段性成果是课题组今年4月初赴上海、浙江、江苏3省市就粮食生产购销体制改革进行考察的调研报告《1997年粮食产销体制改革中的新探索及几个突出问题和解决思路》。

这项成果指出,目前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中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1、由于定议购价格倒挂,调销不畅,今年3省市新一轮政策性亏损大幅度增长,各级粮食风险基金补贴也是杯水车薪,抵挡不了巨额的政策性亏损。2、粮食价格并轨实际是定购价和市场价的并轨,目前各地粮食市场价格已明显低于定购价格,如果定购价向市场价并轨,势必造成定购粮收购价格下跌,挫伤粮农积极性;如果市场价向定购价并轨,则意味着议价粮今后不能随行就市,必须按照定购价格实施保护价收购。3、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体系和品种结构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粮食生产和需求脱节。4、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粮食市场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这项成果在各地建设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生产购销体制改革提出了解决思路。

一、关于价格并轨问题。中央不要再出台全国适用的一个定购价,应允许各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定购价和议购价,允许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当前各地定购价格可采取定购价与市场价的平均中间价格来确定。同时为了稳定国家粮源和使农民在价格上不吃亏,农业税收也可考虑实物征收。

二、要正确处理“一主多辅”和多渠道流通的关系。上海市率先在粮食流通领域中实行多渠道流通,通过开展有序竞争、稳定物价使上海市民吃到新鲜、低价、质量好的大米。但不能不看到,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并未得到更好发挥。上海市年消费粮食总量600万吨左右,绝大部分份额还是要依靠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由此看来,实行多渠道流通可以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但抛弃“主渠道”将会使政府在粮食这个特殊的战略商品上失去最主要的依靠部门。

三、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结构调整。1996年下半年开始的粮食调销不畅的问题,实质还是个生产品种结构的问题。近几年各省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较多地注意了总量平衡,对如何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粮食品种、结构问题,相对重视程度差一些,不符合市场主要需求的早籼稻过多就是一例。江苏省对此问题处理得比较好,该省原来在水稻上也是“三熟制”,现在改成“两熟制”,由小麦、早稻、晚稻改成一麦一稻,成本用工降低,总产量未减,劳动力还可腾出更多时间开展多种经营。

四、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实行全面改革转制的力度。1995年和1996年粮食生产两年连续丰收,但是带来的调销不畅及粮食多渠道流通的新局面,使国有粮食部门旧体制的积弊日益暴露出来。上海市国有粮食系统的做法是:明确政策性经营由批发环节承担,基层粮店只承担商业性经营,促使基层粮店走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同时,市政府从粮油减亏资金中每年拿出5000万元帮助粮食批发企业转换机制。上海国有粮食系统从1994年对市区1226家基层粮油供应店进行重新规划,分批改造。目前已有800多家基层网点改造为便民连锁经营店,平均每家投入改造费约10万元。目前用于便民连锁店改造的投资已基本收回,连锁店职工的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总之,完成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转制既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要搞活微观经济,粮食系统可以成立全行业协会,政府对传统行业改造成为现代粮食企业集团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